尊龙厉害吗

你的位置: 尊龙厉害吗 > 新闻动态 >
新闻动态
抗战初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共有十四位营长,他们都是谁?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9:32    点击次数:144

抗战初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共有十四位营长,他们都是谁?

世人皆知八路军一二九师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支劲旅,更有人称赞这支部队是"铁军"。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,一二九师打出了赫赫威名,创造了七亘村、神头岭、黄崖底等诸多震惊中外的伏击战役。然而鲜为人知的是,这支铁军最初组建时,仅有十四个营,而这十四位营长的命运却各不相同。有的浴血沙场,壮烈牺牲;有的建国后位居将帅,功勋卓著;更有的默默无闻,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。他们究竟都是些什么人?他们的人生轨迹又是如何?这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?

一、铁血征程:为国捐躯的五位营长

1937年深秋,八路军一二九师刚刚整编完毕,就迎来了第一个重大损失。在晋东南的一场遭遇战中,769团三营营长赵崇德带领全营官兵与日军展开激战。这位年仅23岁的年轻营长,在战斗中身先士卒,率部一举突破日军防线。不料撤退时遭遇日军增援部队,赵崇德为掩护战友突围,在阻击战中壮烈牺牲。

就在赵崇德牺牲后的第二年,772团三营营长易良品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:深入冀南,扩大抗日根据地。这位出身于长沙师范的知识分子,带领部队在华北平原上辗转挺进。1943年3月的一个清晨,易良品正在指挥部队转移时,遭遇日军突袭。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,他毅然决定亲自带队断后。在一处山头,易良品指挥部队与敌人展开了长达四个小时的激战,终因寡不敌众,壮烈牺牲。

1939年的太行山区,教导团二营营长谢家庆正带领部队执行一项秘密任务。这位被陈赓将军誉为"铁血战将"的营长,曾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创下赫赫战功。那一天,谢家庆奉命攻打一处日军据点。战斗进行到最激烈时,他发现敌人暗藏的一挺机枪正对准己方突击队。谢家庆来不及多想,扑向机枪阵地,用身体掩护了战友们。

丁思林的牺牲令人惋惜。这位由红军时期成长起来的老战士,1939年秋天在参加一次破袭战中,面对敌人的重兵包围,他临危不乱,指挥全营官兵突出重围。就在突围即将成功时,一颗流弹击中了他的胸膛。倒下前,丁思林还在喊:"同志们,继续前进!"

最后一位殉国的营长是郭国言。1942年2月,太行山区的寒风依然凛冽。郭国言担任军区三分区司令员后,经常亲自带队深入敌后侦察。那天,他带着几名警卫员考察地形时,遭遇日军小分队。在掩护战友撤退时,他不幸中弹。刘伯承元帅后来评价说:"郭国言同志是我军优秀的指挥员,他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誓言。"

这五位营长,平均年龄仅有31岁,是一二九师最年轻的一批指挥员。他们的牺牲,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写下了壮丽的一笔。在太行山的群山之中,至今还流传着他们英勇作战的故事。

二、将星闪耀:八位建国后获授军衔的营长

1955年授衔大典上,曾经的一二九师营长们又一次相聚。在这些幸存下来的营长中,皮定均和孔庆德两人被授予中将军衔,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

皮定均担任过师教导团一营营长,这位出身于湖北麻城的将领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。1934年,他随红军参加长征,途中曾带领部队强渡金沙江。抗战爆发后,皮定均在太行山区屡建战功,先后参与指挥了著名的七亘村伏击战和神头岭伏击战。这两场战役,让日军闻风丧胆。

孔庆德的资历更为深厚,他是这批营长中参军最早的一位。早在1925年,年仅16岁的孔庆德就加入了国民革命军。1927年,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。在长征路上,孔庆德曾带领部队攻克娄山关,并在四渡赤水时立下战功。

另外五位被授予少将军衔的营长中,吴宗先的经历最为传奇。这位771团三营的营长,曾在1947年参与指挥延安保卫战。当时,胡宗南部队来势汹汹,吴宗先带领部队在延安城外的制高点上与敌军周旋了整整三天,为大部队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。

吴荣正在769团一营任职时,就展现出非凡的指挥才能。1938年春,他带领全营官兵在太行山区设伏,一举歼灭日军一个中队,缴获大批军械物资。这场战斗,被时任八路军总部参谋长的叶剑英称赞为"运动战的典范"。

徐其海是这些营长中少有的既懂军事又精通参谋业务的将领。早在红军时期,他就担任过师参谋长,为部队的战略规划做出重要贡献。在淮海战役中,徐其海负责指挥部队截断国民党军的退路,为战役的胜利立下大功。

卜万科的故事则充满传奇色彩。这位出身于山东农村的将领,在红军时期就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。1948年,他在淮海战役中指挥部队强攻双堆集,一战击溃国民党军王耀武部一个师,创下以营破师的战例。

邹国厚和易良品是老战友,两人曾在冀南军区共事。邹国厚后来担任冀南军分区司令员,为华北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。在平津战役中,他率部切断了国民党军的退路,迫使天津驻军投降。

获授大校军衔的张德发虽然军衔最低,但战功赫赫。解放战争时期,他曾任师长,在辽沈战役中指挥部队攻克锦州外围的要塞群,为战役胜利奠定基础。

这些获得军衔的将领们,从一二九师的营长成长为新中国的高级将领,见证了中国军队的发展历程。在授衔仪式结束后,他们相约在北京饭店聚会,共忆当年在太行山区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。

三、鲜为人知的战时故事

1940年的神头岭战役,是一二九师营长们指挥才能的集中展现。当时,日军正准备对太行山根据地发动大规模"扫荡"。一二九师获得情报后,决定在神头岭设伏,予敌重创。

这场战役中,几位营长各显神通。皮定均率领教导团一营在山顶设伏,他巧妙地利用地形优势,将轻重机枪分散部署在险要位置。吴宗先的771团三营则负责切断敌人的退路,他在山谷间布置了多个火力点,形成交叉火力网。

战斗打响时,日军果然中计。当敌军主力进入伏击圈后,皮定均一声令下,十几挺机枪同时开火,打得敌人措手不及。吴宗先的部队随即发起侧翼突击,将日军分割包围。这场战斗,一二九师共歼敌两个中队,缴获大批武器弹药。

黄崖底战役更是营长们智慧与勇气的见证。1941年初,日军调集精锐部队,妄图一举摧毁八路军在太行山区的根据地。一二九师获悉敌情后,决定在黄崖底一带设伏,组织了一次规模更大的伏击战。

在这场战役中,邹国厚的部队担任诱敌任务。他让一个排的战士在山路上故意暴露行踪,引诱日军追击。等敌人追入峡谷,早已埋伏在两侧的徐其海和卜万科部队同时发起攻击。日军腹背受敌,损失惨重。

这场战斗中还发生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插曲。当时担任掩护任务的张德发发现,有一股日军正试图从侧面包抄主力。情况紧急,张德发立即带领一个排的战士,冒着枪林弹雨爬上制高点,架起两挺机枪,将这股敌人压制在山下,确保了战役的顺利进行。

在战斗结束后的总结会上,师长刘伯承特别表扬了营长们的临机应变能力。他说,这些营长不仅有胆识,更难得的是有智慧,懂得灵活运用战术。

1942年的一次遭遇战中,孔庆德带领部队与日军展开激战。当时,敌我双方都陷入了弹药短缺的困境。孔庆德灵机一动,命令战士们收集空弹壳,装上土块,利用步枪的后坐力将土块射向敌人。这个土块战术虽然杀伤力不大,但却有效地迷惑了敌人,为我军争取到了宝贵的转移时间。

这些战时故事,大多记录在一二九师的作战日记中。每一个故事背后,都凝聚着营长们的智慧和勇气。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,正是这些基层指挥官的出色表现,为一二九师赢得了"铁军"的美誉。

四、他们的特殊贡献

在冀南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,这些营长们发挥了关键作用。1938年春,易良品和邹国厚奉命率部开赴冀南。当时的冀南地区,日军据点星罗棋布,交通要道都被敌人控制。

易良品带领部队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战术:白天分散隐蔽,夜间集中行动。他组织部队深入敌后,发动群众,建立地下交通网。在短短半年内,部队就在冀南发展了数百名地下交通员,为根据地的建设打下了基础。

邹国厚则负责建立地方武装。他创造性地提出"村村有队伍"的思路,在每个村庄都建立民兵组织。这些民兵不仅能配合主力部队作战,还承担着情报收集的重任。到1939年底,冀南地区已经建立起了一支近万人的民兵队伍。

在川陕革命根据地,谢家庆和丁思林的贡献同样值得一提。1935年,他们奉命在川陕交界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。当时的川陕地区,地形复杂,敌情不明。谢家庆带领侦察队,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,绘制出了一份详细的地形图,为后续作战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
丁思林则在根据地建设中创新了游击战术。他提出"化整为零,以小打大"的战术思想,将部队分成若干个小分队,采取游击方式打击敌人。这种战术很快在川陕根据地推广开来,成为了红军游击战的重要经验。

长征途中,这些营长们的表现更是令人印象深刻。1935年,在强渡金沙江时,皮定均主动请缨担任先遣队长。当时江面上只有几条破旧的木船,而对岸的国民党军队正在严密监视。皮定均带领一个排的战士,借着夜色渡过江去,成功打开了通道。

同样在长征途中,孔庆德在四渡赤水时立下大功。他带领部队在最危急的时刻,抢占了一处制高点,为大部队渡河争取了宝贵时间。这次行动中,孔庆德的部队还缴获了大量粮食,解决了部队的给养问题。

吴宗先在长征路上负责开辟道路。他带领工兵分队,在茫茫草地上,用最原始的工具修建简易道路。在一次行军中,部队遇到了一条湍急的山溪,吴宗先组织战士砍伐附近的树木,仅用半天时间就搭建起了一座简易桥梁。

这些特殊贡献,不仅体现在战场上,更体现在根据地建设的方方面面。他们不仅是军事指挥员,更是革命根据地的开拓者和建设者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。

五、不同的人生归宿

建国后,这些幸存的一二九师营长们走上了不同的岗位。1955年授衔时,他们中有的位居将帅,有的则投身地方建设,各自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作用。

皮定均在军队继续服役,担任了某军区副司令员。1956年,他负责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。这次演习首次采用了新式武器装备,为部队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。1962年,皮定均又临危受命,参与指挥了自卫反击战,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。

孔庆德则转入军事院校工作。他在军事学院担任教官,将自己在战争年代积累的实战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。1960年,他编写的《游击战术教程》成为军校重要的教材,其中总结的许多战术原则至今仍有参考价值。

吴宗先在地方政府工作中展现出独特才干。他担任某省农业厅厅长期间,大力推广新型农业技术。在他的倡导下,当地农民开始使用改良品种,农业产量显著提升。1965年,他分管的地区粮食产量创下历史新高。

徐其海入主某省军区,负责民兵建设工作。他创新性地提出"军民结合,寓兵于民"的思路,使民兵组织建设走上正轨。在他的主持下,当地民兵不仅承担了战备任务,还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,修建了大量水利设施。

张德发转入工业战线,在某重工业基地担任厂长。他将部队的严格管理制度引入工厂,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生产管理体系。1958年,他领导的工厂创造了连续生产100天无重大事故的纪录。

1964年的一天,几位老营长在北京聚会。他们谈起了各自的工作经历。吴荣正说起他在某军工厂遇到的问题,卜万科立即提出了解决方案。邹国厚则分享了他在地方工作的心得,引起了大家的共鸣。

这些经历,对后来的军队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他们的很多工作方法被总结推广,成为宝贵的实践经验。在军队院校,经常有教员讲述这些老营长的故事,用以启发年轻官兵。

1970年代,一些年事已高的老营长开始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。但他们并没有闲着,而是继续发挥余热。有的为地方建设出谋划策,有的整理战争年代的历史资料,有的到学校为青年学生讲述革命故事。

1980年,几位健在的营长受邀参加了一次军史座谈会。会上,他们详细回忆了当年在一二九师的经历,为军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。这些珍贵的口述史料,后来被整理成书,成为研究抗战历史的重要参考。